ITU-T定义的V.35协议是适用于60~108kHz线路的DTE/DCE接口,由于数据速率大于48kb/s,所以需要几条电话线同时进行同步传输,被称为集群式Modem标准。
V.35对机械特性(连接器)未作规定,在实际使用中广泛采用ISO 2593定义的34针连接器,如图3-27所示。
V.35连接器管脚分配如图3-28所示,解释如表3-9所示。对于数据和时钟信号,V.35采用V.11定义的平衡电路;对于控制信号,V.35采用V.28定义的非平衡电路。特性阻抗为100W,差分电平为+/- 1.1VDC,对地电压偏移在驱动器端为+/-0.2V,接收器端为+/-0.6V。V.35的数据速率最大可以达到2Mb/s。最大电缆长度在48kb/s时为400m,在2Mb/s时为15m。
表3-9 V.35连接器的管脚功能
V.35把数据速率扩展到2.048Mb/s,这是因为采用了平衡电路来实现数据和时钟信号,这样就提高了抗噪性能,从而可获得更高的数据速率。用单端电路实现控制和握手信号(例如RTS、CTS、DSR、DTR等),这样做简单而便宜。由于V.35具有高可靠的连接性,支持比异步串口(如RS-232)更长的传输距离和更高的数据率,所以一直是路由器、DSU/CSU、帧中继网桥等设备中的标准接口,并被广泛应用于多媒体视频终端和数据采集系统。
V.35接口又叫做RS449接口或高速串口,是1977年由EIA发表的标准,当初是为了取代V.24而开发的,但后来几乎所有的数据通信设备厂家都没有放弃原来的RS232标准。不过V.35接口在广域网方面,还是得到了广泛采用。V.35电缆一般只用于同步方式传输数据,可以在接口封装 X.25、帧中继、PPP、SLIP、LAPB 等链路层协议,支持网络层协议 IP 和IPX。 V.35电缆的最高传输速率主要受限于广泛的使用习惯,虽然从理论上 V.35电缆速率可以超过2M到4M或者更高,但V.35公认最高速率是2048000bps(2Mbps)。很少运营商会在V.35接口上提供高于2Mbps的速率。